早期肺癌易被忽略 對症下藥 增長患者壽命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子棠醫生表示,同屬肺癌個案,但腫瘤特性不同,治療方向亦大有不同,「如果患者屬於中年女性、從沒有吸煙習慣及已擴散的晚期肺癌患者,醫生更會特別留意她們的腫瘤細胞是否有出現腫瘤基因特變,例如EGFRALKROS-1等腫瘤變異基因,以便制定最合適的治療計劃。」

標葩藥物治療EGFR基因突變肺癌成效佳
在多種與肺癌有關的基因突變當中,EGFR基因突變可說是最為常見,「針對這類型個案,醫學界早年引入了針對性的標靶藥物,可抑制腫瘤變異基因,其治療效果及整體存活期較使用一般化療為佳。」

陳子棠醫生解釋,標靶藥物可以針對性地抑制腫瘤接受生長訊號,因此相對有效。「隨著科技發展,針對EGFR腫瘤變異基因型肺癌的標靶藥物更愈來愈多,即使患者對其中一種標靶藥物的反應未如理想,仍可考慮其他藥物及治療,為他們帶來新希望。」

陳子棠醫生引述不少國際研究指出,傳統及新一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相若,另外亦有正在進行的研究報告指出,如患者的EGFR腫瘤變異基因包括Exon 19 Deletion變異的話,使用新一代標靶藥物成效可能更為理想,但仍需要更多數據進一步確認。

輔助藥物可紓緩藥物副作用 保生活質素
至於患者最憂慮的副作用問題,陳子棠醫生則表示,現時醫學界治療癌症患者時,致力延長患者壽命的同時,亦著重患者的生活質素,因此醫生在選擇藥物時亦會考慮患者的生活需要。「舉例說,新一代標靶藥物較少引起皮疹問題,對於一些在職患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治療選擇。不過,有關藥物或會引起肚瀉、口腔潰瘍等,幸而有不少輔助藥物可以紓緩情況。」

他鼓勵患者如於服藥後有任何疑問,應與醫生商討,以便及早調校藥份,平衡藥效及副作用。

由香港臨床腫瘤科學會製作、方健儀主持的《肺癌狙擊手》,邀請了多位臨床瘤科專科醫生,為觀眾揭開肺癌的面紗,並介紹最新的治療方案。

資料來源:www.hksco.org









阿法替尼 (標必達) 成為治療肺癌標靶藥物選擇之一



是香港癌症頭號殺手,一般來說,吸煙是引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但近年亦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在未有吸煙的習慣下被診斷出患有肺癌,值得公眾留意。

從病理學上分析,肺癌可簡單分為兩類,其中一種是小細胞肺癌,約佔整體肺癌個案約 10-15%,這型肺癌患者通常有吸煙習慣;而另一類則為非小細胞肺癌,佔整體肺癌約85-90%,這類肺癌再分類為非鱗狀和鱗狀肺癌等。

得知肺癌的類型,有助醫生處方針對藥物治療,提升療效。整體而言,早期的非小細胞肺癌仍會以手術為第一線方案,但對於中後期或已出現擴散的肺癌患者,則需要考慮配以其他的方案如同步或序貫放化療 或藥物治療來控制癌腫。

10年前開始,醫學界已研發出標靶藥物來治療已擴散的非小細胞肺癌,包括針對腫瘤細胞中出現突變的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標靶藥物,以減低該腫瘤變異基因的活躍程度,達致治療效果。不過,部份患者使用了有關標靶藥物一段時間後,仍有機會出現抗藥性,導致病情再度惡化。

近年醫學界再努力研發新的藥物,為這班病人帶來新的希望。舉例來說,新一代的標靶藥物如「阿法替尼(Afatinib),商用名稱為「標必達 Giotrif,它具有一個不可逆轉機制,能更持久地與癌細胞突變的受體結合,提升療效。雖然藥物的成效理想,但接受治療的病人亦會有增加出現皮疹、腹瀉等副作用的機會,有時醫生亦需要同時處方抗生素或及止瀉藥等等,來舒緩這些副作用為患者帶來的不適,必要時亦可為病人調低標靶藥物服量來改善情況。

60歲的李女士,一年前不幸確診患上第四期的腺性肺癌,因癌細胞化驗適合下採用靶向治療。而在她的病情出現了第一代標靶耐藥時,醫生為她採用第二代的標靶藥物並加上雙重EGFR抑制治療,有效地控制了病情,現時李女士在接受治療之餘仍能保持跳舞的喜好,保持了生活質素。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周李舒雅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2015625




以為中風原來是末期肺癌!


58歲的Stanley從事金融業,身體狀態一直甚「fit」、幹勁十足,被視為管理層接班人的最佳人選。數月前開始,他經常受頭痛困擾,影響工作表現,屢屢犯錯,近日更發現其中一隻眼睛視野收窄,令他十分驚恐,擔心自己中風,急急求醫。檢查之後,竟然發現他所患的是晚期肺癌,更已擴散至腦部,病情甚為危急。

在不少人印象中,肺癌患者都是甚為年長人士,整天躺在床上氣喘吁吁,與Stanley的情況相差甚遠。其實,在亞洲地區,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簡稱EGFR,又稱ErbB-1)基因突變是較常見的是肺腺癌成因。這類患者一般沒有吸煙習慣,而且年齡不一定十分年長,由3060歲不等,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他們相對年輕,肺功能一般較佳,即使出現肺部腫瘤,都未必會導致明顯的氣促症狀,令他們容易忽略病徵,因此大部分個案均是於第四期,即末期才發現患病,增加治療難度。

近年,醫學界積極研究如何治療這類癌症。由於已明瞭其成因,早於約10年前,醫學界已引入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針對性地抑制變異的蛋白分子,從而控制腫瘤生長,相對於「有殺錯無放過」的傳統化療藥物,成效更為理想,而且副作用大減。

不過,這類藥物亦有其限制。第一,它只能抑制導致癌變的其中一個受體--EGFR,換句話說,仍有其他同家族的受體ErbB-2,ErbB-3,ErbB-4則未被抑制;第二,治療開展初期,成效可能相當理想,但隨著時間過去,會出現抗藥性,令治療失效。在這個情況下,醫生多數只能改用傳統化療,但化療副作用多,大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

過去數年間,醫藥界一直研究如何克服這些限制。近期,本港引入新一代標靶藥物「阿法替尼(Afatinib),它能夠抑制整個導致癌變的ErbB受體家族,具較廣的抗腫瘤活性療效;另一方面,此藥物與癌細胞突變的受體能永久地結合,換言之,藥物更有效地減少或延緩癌細胞的增生。

正因如此,它是第一款能真正為患者延長整體存活期、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標靶藥物。研究顯示,作為第一線治療,能延長合適病人的整體存活時間多達60-70%,明顯減低死亡風險,以晚期肺癌個案而言,此數字令人非常鼓舞。至於服用第一代對抗EGFR基因突變標靶藥物而出現抗藥性的患者,改用「阿法替尼」,亦可有效控制腫瘤。

當然,對抗癌症的最佳方法是及早發現、治療。肺癌病情不明顯,一向被稱為「沉默的殺手」,但仍有蛛絲馬跡可尋。若你或你身邊人持續咳嗽、氣促、咳嗽時胸痛或有其他不明症狀等,都應即時求醫。

臨床腫瘤科專科
陳亮祖醫生

資料來源:信報,2015年6月4日
http://www1.hkej.com/dailynews/culture/article/1068533/%E7%9C%8B%E4%BC%BC%E4%B8%AD%E9%A2%A8%E6%99%9A%E6%9C%9F%E8%82%BA%E7%99%8C%E5%80%8B%E6%A1%88









肺癌確診多屬晚期及早治療增存活率



吸煙、空氣污染及基因病變都是誘發肺癌的重要成因。根據醫管局資料顯示,肺癌是本港第一位癌症殺手,2012 年有超過3,800 人因肺癌病逝。肺癌初期沒有明顯徵狀,容易被忽略,很多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但如能及早發現及治療,則可延長病人壽命。明報及養和醫院早前在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肺癌診療新趨勢講座」,吸引大批市民參與,專科醫生更即場解答觀眾提問。

一名79 歲不吸煙的女士患有糖尿病,4 年前患上直腸癌並已治癒,因為咳嗽逾月及痰內有血而求診,接受電腦掃描後發現肺部有陰影,再進行支氣管鏡抽組織檢查,發現屬典型肺癆菌。養和醫院呼吸系統科中心主任、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冰醫生指: 「肺部有陰影未必是肺癌,即使電腦掃描可清晰看到陰影,也未足以反映是肺癌。另外,坊間指正電子掃描是診斷癌症的工具亦是錯誤說法,因正電子掃描只看到陰影位置吸收糖分的情況,可以是感染、發炎或腫瘤,有活躍並非等同癌症。」

抽組織確診肺癌至可靠
由於肺癌徵狀不明顯,八成確診患者已超過施手術的適當時機,最理想是透過普查發現早期肺癌,及早進行手術根治,當中一期A 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可達93%。然而,林冰醫生表示:「曾經和衞生署進行留痰普查研究,結果顯示留痰檢查發現早期肺癌的機會可由20%增至46%,但因留痰檢查只適用於中央型肺癌或鱗癌,找不到常見的周圍型腺癌,故難以用於普查。至於電腦掃描檢查也經常會發現微細未確定陰影,有機會引起病人長年憂慮,故未必可行。」

透過電腦掃描找到肺部陰影後,專科醫生會抽取組織檢查是否腫瘤。林冰醫生解釋: 「診斷肺癌只有一種方法,就是以組織學檢查。抽組織方法有很多種,例如支氣管鏡、電腦掃描針刺方法、胸腔鏡及氣管內超聲波等。至於使用哪種方法,則取決於陰影位置,以及用什麼方法取得診斷價值最高、風險最低的組織。如能抽取縱膈淋巴,更可診斷及癌病分期同時進行,而準確的肺癌分期對治療起非常關鍵作用。」



使用不同方法治療肺癌
早期肺癌適合以手術治療,養和醫院放射治療部副主任、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清淟醫生指出: 「第一、二期肺癌病人適合以手術治療,切除腫瘤機會率高,並可同時進行癌症分期。但第三期則不建議做手術,第四期更不適宜。不過,即使是第三期肺癌患者,在經過適當治療後,也可能由第三期下降至第一或第二期,屆時便可用手術切除,效果亦良好。」

肺癌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術、藥物(化療藥、標靶藥)及放射治療(電療)。治療方式按病人的腫瘤及身體狀況考慮,包括年齡、健康狀況及肺功能等。非早期腫瘤,先以電療或化療治療,務求令腫瘤縮小至適合手術治療。蔡清淟醫生解釋: 「早期局部腫瘤用電療效果很好,如肺功能較差或腫瘤位置不適合做手術,也會考慮電療。若腫瘤已經擴散,也可用來控制徵狀。化療藥對後期肺癌也很有效,新一代化療藥副作用較小,值得嘗試使用。」

現時有六七種常見基因突變肺癌,包括EGFR EML4-ALK,可用藥物控制癌細胞生長及變異。蔡清淟醫生表示:「這些標靶藥大多屬於口服,需長期服用,成效相對快和高,超過六至七成病人反應良好,能紓緩徵狀,即使肺腫瘤轉移至腦部亦同樣有效。但大多數病人在用藥69個月後,身體會出現抗藥性,故期間會考慮輔以電療或手術去控制殘存的腫瘤,令病人繼續對藥物有反應。有病人已可持續用藥89年。」非基因突變患者也可使用針對血管生長的標靶藥,令不正常血管回復正常,減低腫瘤對化療的抗藥性。近兩年還流行「免疫治療研究」,蔡清淟醫生預計會越來越多病人接受「免疫治療」。


資料來源:明報健康網,2015年6月1日


肺癌病人的「痛」


本港癌症個案數字創新高,當中肺癌更重新超越大腸癌,成為本港頭號癌症︰資料顯示,2012年本港肺癌症有4,500宗,亦繼續是本港頭號致命癌症。臨牀上,不少肺癌病人在確診時,已經是晚期肺癌,當中除了因為早期肺癌徵狀不明顯外,肺癌病情惡化及擴散速度快,亦常令人錯過及早診斷的時機。

對許多已確診的肺癌患者(特別是癌細胞已出現轉移的個案)來說,病情所衍生的痛症,令他們苦不堪言。這包括癌細胞轉移至骨骼後引發的骨骼疼痛、或腫瘤增長壓向神經線所引發的神經痛症等。雖然肺部本身不會引起疼痛感覺,但肺癌腫瘤體積日增,亦可令肺膜及周邊肋骨出現劇痛。

曾遇過一些晚期肺癌患者,憔悴地向醫生說︰「肺癌最讓人恐慌的,不是病情本身,而是它所衍生的種種病徵,當中又以痛症最使人困擾。」在處理他這類受癌痛明顯影響的肺癌患者,醫生除了會透過癌症治療,控制腫瘤體積並減低對轉移器官的影響外,亦會使用適當的止痛藥以至特效藥等,例如針對骨骼問題的特效止痛藥。而鴉片類鎮痛藥亦已被廣泛應用於這類期肺癌患者的止痛治療上,理想的鴉片類鎮痛藥,藥效發揮要平穩,減少藥物水平波動,如過高而衍生的副作用、或藥量過低而致鎮痛能力不足的問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廖少輝

資料來源:都市日報,2015年3月20日

標靶藥抗癌機制新突破提升肺癌治療效果



肺癌不就是肺癌嗎,還有不同類型的嗎?」當醫生告知肺癌患者其腫瘤分類時,患者及其家屬往往會如此反應。沒錯,肺癌可分為不同種類,以往醫學界會簡單地從病理學角度,將腫瘤分為小細胞癌或非小細胞癌兩類,再提供不同的治療方案。隨著科學進步,醫學界對肺癌的認識更多、更深,現時已進展可進行腫瘤基因分析,再利用不同標靶藥物,作出針對性的「個人化治療」,甚至「高度個人化治療」,提升療效,令患者長期存活不再是夢。

以亞洲人(包括香港人)常見的肺腺癌為例,以往,我們只可利用不同種類的化療藥控制病情,但約10年前,醫學界發現腫瘤細胞表皮上的不同基因,如外顯子1921EGFR基因出現突變時,可採用針對EGFR基因的傳統標靶藥物,進行「個人化治療」,有助大大提升療效。

不過,傳統標靶藥物亦有其限制,主要在於藥物成份未能長期依附在腫瘤受體上,令治療失效,患者便要面對復發風險增加

近年的研究更顯示,如果EGFR突變基因中又帶有「外顯子」Exon 19 Deletion的話,採用新一代標靶藥物「阿法替尼 Afatinib」(即: 標必達),治療成效會更加顯著,患者的整體存活率可提升多達50-60%,於末期肺癌患者而言,可謂十分理想。

此外,有別於傳統標靶藥物只能抑制單一癌細胞突變的受體EGFR,新一代標靶藥物「阿法替尼」的抗癌機制能穩固地覆蓋於基因變異的腫瘤細胞上,令療效更持久。再者,「阿法替尼」能同時針對多個不同受體(EGFR(ErbB1)HER2(ErbB2)ErbB3ErbB4),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是晚期肺癌患者的新希望。

50歲的何先生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他早前突然出現咳嗽、肺積水症狀,經驗查後,被確診患上肺癌,且已擴散至骨骼。幸好,腫瘤基因測試發現帶有EGFR基因及有Exon 19 Deletion外顯子,可透過新一代標靶藥物去控制病情。用藥後短時間內,何先生的病徵明顯消退,X光掃描亦顯示腫瘤縮小了,癌指標亦有回落現象,反應藥物發揮功效。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蘇炳輝

資料來源:am730, 2015年7月27日

肺癌免疫治療得唔得?


抗癌治療日新月異,今年五月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臨床腫瘤科學會年會上,免疫治療便成為焦點,多項在會上公布的初步臨床研究顯示,免疫治療可以有效對付多種癌症,包括肝癌、血癌及非小細胞肺癌等等。

醫學專家指免疫治療可望成為繼標靶治療後另一種能有效對付癌細胞的方法,並預期這些新療法將可取代化療等舊式治療,令抗癌進入新時代。

其實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個免疫系統,抵禦疾病入侵,但癌細胞就可以避過免疫細胞的追蹤和攻擊,繼而在身體增生及大肆破壞。而近年科學家埋首研發的免疫治療,就是利用藥物,幫助免疫系統識別及對付癌細胞。

綜合網上資料,癌症免疫治療的基本理念是利用病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反應機制來抗癌。身體內的免疫細胞平日除了抵禦病毒病原菌之外,也會監察不正常的細胞活動,一旦發現癌細胞,便會啟動一連串的免疫反應嘗試摧毀,然而腫瘤內的微環境卻不利免疫細胞發揮作用,而癌症免疫治療法就是要用方法重新活化免疫細胞,令其能辨識癌細胞並有足夠能力殺死之。

根據相關臨床研究的數據,免疫療法可以令復發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存活期中位數有12個月,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則為3.7個月,而部分病人的效用尤其顯著,治療反應率達到45.2%,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更有6.3個月。(有關研究已刊載於《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501824

不過,免疫治療仍在初步臨床研究階段,抗癌的效用和安全性等,還需要通過更多的研究和試驗,才能廣泛應用。現階段,專家依然把抗癌的重點放在標靶治療,相關藥物亦不斷推陳出新,療效愈來愈理想。


醫學技術進展對病人來說當然是好事,因為他們可以有更多及更有效的藥物和治療選擇,令病情受控及康復的機會大為增加。

肺癌康復路


肺是維持身體機能的重要器官之一,發生癌變確實會令病人「元氣大傷」,幸而不少人在手術、放射治療、化療及標靶治療等幫助下,能成功控制肺癌的病情,逐漸康復及繼續生存。

不過,別以為完成治療後便可以鬆懈,其實完成治療也不過是對抗肺癌的其中一步,以往在醫院工作時,總是看到很多病人一離開醫院後就如蒙大赦,一切又再故態復萌,然後很快又弄壞自己的身體,所以,病人仍要謹記以下事項:

定期覆診:
手術、藥物甚至是標靶藥免疫治療可能緩解部份甚至完全緩解肺癌病情,惟肺癌的復發率相對偏高,因此病人在康復期間必須按時覆診,密切監察康復情況;不幸癌病復發亦能夠及時接受診治,提高生存率。

日常生活注意點:
  • 徹底戒煙
  • 注意家居空氣流通
  • 做適當運動以增強肺部功能
  • 避免前往人多和空氣混濁的公共場所,避免呼吸道感染

飲食:
保持均衡飲食,多吃含豐富維他命AC的食物,如胡蘿蔔、葡萄、梨等。


當然,一個人孤軍作戰是特別困難的,所以在肺癌病人康復過程中,家人及親友的支持和鼓勵亦十分重要,有時間多倍伴他們及傾談,可以幫助他們舒解抗病的壓力和鬱結,讓他們明白並不是一個人對抗頑疾。


真實的見證


Victoria在接受治療前,在網上看到兩位同樣患有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同路人的分享,令她對用新標靶藥的治療更有信心。

第一位同路人是Betty。她沒有吸煙習慣,對於患上肺癌感覺「好突然」,甚至懷疑「係咪搞錯咗呀」。但事實始終是事實,最後她也接受了,並開始接受治療。最初她使用舊一代的標靶藥,只是用了年多後癌症指數開始上升,於是在醫生建議下轉用新一代標靶藥物「阿法替尼 Afatinib 」(商名:標必達 Giotrif)。

Betty說,用標必達一個月後癌症指數已經顯著回落,初期用藥時有生暗瘡、皮膚乾燥及肚瀉等情況,但期後慢慢適應後就減退了,而且情況不算嚴重,可以正常生活和上班。

她更稱,即使有副作用也願意繼續用藥,最重要是藥物有療效,甚至感到有點幸運,因為有新的藥物可以延長壽命,讓她有機會可以看著年幼的兒子長大成人,也有更多與家相處的珍貴時間。

至於另一位病人Mandy亦受惠於新一代標靶藥物「阿法替尼 Afatinib 」的顯著療效。她說,本來被預期只有一年壽命,幸好有標必達的幫助,「無咗佢我可能已經唔存在在世上」。她說,治療期間完全不似有病,服用舊藥時會有心口嗱住的不適感覺,以及有咳嗽和多痰的情況,轉用新藥後這些副作用也沒了,而且只需每晚服用一粒,讓她可以出外旅行輕鬆一下。


看到兩位病人的經歷,便更依從醫生指示,定時用藥對病人的好處,當然,藥物幫到的只係疾病的一部份,更重要的是病人要有樂觀的心境及堅強的求生意志,才會有機會戰勝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