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藥抗癌機制新突破提升肺癌治療效果



肺癌不就是肺癌嗎,還有不同類型的嗎?」當醫生告知肺癌患者其腫瘤分類時,患者及其家屬往往會如此反應。沒錯,肺癌可分為不同種類,以往醫學界會簡單地從病理學角度,將腫瘤分為小細胞癌或非小細胞癌兩類,再提供不同的治療方案。隨著科學進步,醫學界對肺癌的認識更多、更深,現時已進展可進行腫瘤基因分析,再利用不同標靶藥物,作出針對性的「個人化治療」,甚至「高度個人化治療」,提升療效,令患者長期存活不再是夢。

以亞洲人(包括香港人)常見的肺腺癌為例,以往,我們只可利用不同種類的化療藥控制病情,但約10年前,醫學界發現腫瘤細胞表皮上的不同基因,如外顯子1921EGFR基因出現突變時,可採用針對EGFR基因的傳統標靶藥物,進行「個人化治療」,有助大大提升療效。

不過,傳統標靶藥物亦有其限制,主要在於藥物成份未能長期依附在腫瘤受體上,令治療失效,患者便要面對復發風險增加

近年的研究更顯示,如果EGFR突變基因中又帶有「外顯子」Exon 19 Deletion的話,採用新一代標靶藥物「阿法替尼 Afatinib」(即: 標必達),治療成效會更加顯著,患者的整體存活率可提升多達50-60%,於末期肺癌患者而言,可謂十分理想。

此外,有別於傳統標靶藥物只能抑制單一癌細胞突變的受體EGFR,新一代標靶藥物「阿法替尼」的抗癌機制能穩固地覆蓋於基因變異的腫瘤細胞上,令療效更持久。再者,「阿法替尼」能同時針對多個不同受體(EGFR(ErbB1)HER2(ErbB2)ErbB3ErbB4),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是晚期肺癌患者的新希望。

50歲的何先生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他早前突然出現咳嗽、肺積水症狀,經驗查後,被確診患上肺癌,且已擴散至骨骼。幸好,腫瘤基因測試發現帶有EGFR基因及有Exon 19 Deletion外顯子,可透過新一代標靶藥物去控制病情。用藥後短時間內,何先生的病徵明顯消退,X光掃描亦顯示腫瘤縮小了,癌指標亦有回落現象,反應藥物發揮功效。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蘇炳輝

資料來源:am730, 2015年7月2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