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確診多屬晚期及早治療增存活率



吸煙、空氣污染及基因病變都是誘發肺癌的重要成因。根據醫管局資料顯示,肺癌是本港第一位癌症殺手,2012 年有超過3,800 人因肺癌病逝。肺癌初期沒有明顯徵狀,容易被忽略,很多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但如能及早發現及治療,則可延長病人壽命。明報及養和醫院早前在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肺癌診療新趨勢講座」,吸引大批市民參與,專科醫生更即場解答觀眾提問。

一名79 歲不吸煙的女士患有糖尿病,4 年前患上直腸癌並已治癒,因為咳嗽逾月及痰內有血而求診,接受電腦掃描後發現肺部有陰影,再進行支氣管鏡抽組織檢查,發現屬典型肺癆菌。養和醫院呼吸系統科中心主任、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冰醫生指: 「肺部有陰影未必是肺癌,即使電腦掃描可清晰看到陰影,也未足以反映是肺癌。另外,坊間指正電子掃描是診斷癌症的工具亦是錯誤說法,因正電子掃描只看到陰影位置吸收糖分的情況,可以是感染、發炎或腫瘤,有活躍並非等同癌症。」

抽組織確診肺癌至可靠
由於肺癌徵狀不明顯,八成確診患者已超過施手術的適當時機,最理想是透過普查發現早期肺癌,及早進行手術根治,當中一期A 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可達93%。然而,林冰醫生表示:「曾經和衞生署進行留痰普查研究,結果顯示留痰檢查發現早期肺癌的機會可由20%增至46%,但因留痰檢查只適用於中央型肺癌或鱗癌,找不到常見的周圍型腺癌,故難以用於普查。至於電腦掃描檢查也經常會發現微細未確定陰影,有機會引起病人長年憂慮,故未必可行。」

透過電腦掃描找到肺部陰影後,專科醫生會抽取組織檢查是否腫瘤。林冰醫生解釋: 「診斷肺癌只有一種方法,就是以組織學檢查。抽組織方法有很多種,例如支氣管鏡、電腦掃描針刺方法、胸腔鏡及氣管內超聲波等。至於使用哪種方法,則取決於陰影位置,以及用什麼方法取得診斷價值最高、風險最低的組織。如能抽取縱膈淋巴,更可診斷及癌病分期同時進行,而準確的肺癌分期對治療起非常關鍵作用。」



使用不同方法治療肺癌
早期肺癌適合以手術治療,養和醫院放射治療部副主任、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清淟醫生指出: 「第一、二期肺癌病人適合以手術治療,切除腫瘤機會率高,並可同時進行癌症分期。但第三期則不建議做手術,第四期更不適宜。不過,即使是第三期肺癌患者,在經過適當治療後,也可能由第三期下降至第一或第二期,屆時便可用手術切除,效果亦良好。」

肺癌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術、藥物(化療藥、標靶藥)及放射治療(電療)。治療方式按病人的腫瘤及身體狀況考慮,包括年齡、健康狀況及肺功能等。非早期腫瘤,先以電療或化療治療,務求令腫瘤縮小至適合手術治療。蔡清淟醫生解釋: 「早期局部腫瘤用電療效果很好,如肺功能較差或腫瘤位置不適合做手術,也會考慮電療。若腫瘤已經擴散,也可用來控制徵狀。化療藥對後期肺癌也很有效,新一代化療藥副作用較小,值得嘗試使用。」

現時有六七種常見基因突變肺癌,包括EGFR EML4-ALK,可用藥物控制癌細胞生長及變異。蔡清淟醫生表示:「這些標靶藥大多屬於口服,需長期服用,成效相對快和高,超過六至七成病人反應良好,能紓緩徵狀,即使肺腫瘤轉移至腦部亦同樣有效。但大多數病人在用藥69個月後,身體會出現抗藥性,故期間會考慮輔以電療或手術去控制殘存的腫瘤,令病人繼續對藥物有反應。有病人已可持續用藥89年。」非基因突變患者也可使用針對血管生長的標靶藥,令不正常血管回復正常,減低腫瘤對化療的抗藥性。近兩年還流行「免疫治療研究」,蔡清淟醫生預計會越來越多病人接受「免疫治療」。


資料來源:明報健康網,2015年6月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