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Stanley從事金融業,身體狀態一直甚「fit」、幹勁十足,被視為管理層接班人的最佳人選。數月前開始,他經常受頭痛困擾,影響工作表現,屢屢犯錯,近日更發現其中一隻眼睛視野收窄,令他十分驚恐,擔心自己中風,急急求醫。檢查之後,竟然發現他所患的是晚期肺癌,更已擴散至腦部,病情甚為危急。
在不少人印象中,肺癌患者都是甚為年長人士,整天躺在床上氣喘吁吁,與Stanley的情況相差甚遠。其實,在亞洲地區,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簡稱EGFR,又稱ErbB-1)基因突變是較常見的是肺腺癌成因。這類患者一般沒有吸煙習慣,而且年齡不一定十分年長,由30至60歲不等,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他們相對年輕,肺功能一般較佳,即使出現肺部腫瘤,都未必會導致明顯的氣促症狀,令他們容易忽略病徵,因此大部分個案均是於第四期,即末期才發現患病,增加治療難度。
近年,醫學界積極研究如何治療這類癌症。由於已明瞭其成因,早於約10年前,醫學界已引入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針對性地抑制變異的蛋白分子,從而控制腫瘤生長,相對於「有殺錯無放過」的傳統化療藥物,成效更為理想,而且副作用大減。
不過,這類藥物亦有其限制。第一,它只能抑制導致癌變的其中一個受體--EGFR,換句話說,仍有其他同家族的受體ErbB-2,ErbB-3,ErbB-4則未被抑制;第二,治療開展初期,成效可能相當理想,但隨著時間過去,會出現抗藥性,令治療失效。在這個情況下,醫生多數只能改用傳統化療,但化療副作用多,大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
過去數年間,醫藥界一直研究如何克服這些限制。近期,本港引入新一代標靶藥物「阿法替尼」(Afatinib),它能夠抑制整個導致癌變的ErbB受體家族,具較廣的抗腫瘤活性療效;另一方面,此藥物與癌細胞突變的受體能永久地結合,換言之,藥物更有效地減少或延緩癌細胞的增生。
正因如此,它是第一款能真正為患者延長整體存活期、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標靶藥物。研究顯示,作為第一線治療,能延長合適病人的整體存活時間多達60-70%,明顯減低死亡風險,以晚期肺癌個案而言,此數字令人非常鼓舞。至於服用第一代對抗EGFR基因突變標靶藥物而出現抗藥性的患者,改用「阿法替尼」,亦可有效控制腫瘤。
當然,對抗癌症的最佳方法是及早發現、治療。肺癌病情不明顯,一向被稱為「沉默的殺手」,但仍有蛛絲馬跡可尋。若你或你身邊人持續咳嗽、氣促、咳嗽時胸痛或有其他不明症狀等,都應即時求醫。
臨床腫瘤科專科
陳亮祖醫生資料來源:信報,2015年6月4日
http://www1.hkej.com/dailynews/culture/article/1068533/%E7%9C%8B%E4%BC%BC%E4%B8%AD%E9%A2%A8%E6%99%9A%E6%9C%9F%E8%82%BA%E7%99%8C%E5%80%8B%E6%A1%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